邵家村是山东特色文化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一个缩影

新闻 来源:东方网 2022-08-16 11:46   阅读量:6583   

山东省高密市姜庄镇聂家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家庄泥塑的发源地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捏泥人的歌谣流传至今

走进聂家庄泥塑第23代传承人聂陈来的家,他正忙着给烧好的泥虎上色根据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今年是虎年,带有老虎元素的无形产品持续热销

我和父亲一年创作泥塑收入近10万元,今年上半年销量达到5万件,收入肯定远远高于往年。聂陈来说:

在聂家庄,像聂这样的泥塑艺术家有120多位据介绍,姜庄镇以组织化,集聚化,产业化的方式,实现了原料供应,技术指导,质量标准,宣传推广,销售渠道五统一,带动5000余人从事非遗产品生产和民俗文化研发每年可加工泥虎系列产品40多万只,年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

中国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是农村发展面临的新课题,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

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儒家文化发祥地,十年来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以特色文化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东营市垦利区位于黄河入海口耐盐香蒲生长在正方形的斑块中以前在村民眼里是杂草,现在却成了宝非遗草编以蒲草为原料,为村民们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展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口草编技艺传承人张奎山主动组织村民传授草编技艺目前,已组织周边10多个村的70多名妇女到作坊打工,人均日收入可达40元至80元,成功促进了传统技艺向经济效益的转化

在这里,我不仅学会了黄河口的草编技艺,还通过编织草编产品赚钱我一天能挣80块钱,还能不耽误带孩子垦利区邵家村54岁的村民黄平说

邵家村是山东特色文化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一个缩影最近几年来,山东实施非遗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工程,培育形成一批木刻年画,剪纸,草柳编织等专业乡镇,带动数十万人就业

各地还深入探索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新业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创客空间,创新作品,智慧小企业等重点对象和优质资源,助力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升级。

目前,山东已形成一批农村非遗龙头品牌,许多非遗项目成为吸纳村民就业,增加收入的重要载体比如肥城有500多户桃木雕刻加工农户,从业人员2万多人,年加工桃木原料2万多吨,临朐县非遗就业项目60多个,从业人员5000多人,年人均增收4万元,在费县,手绣传承人边程菲建起了不遗精准扶贫培训基地,带领300多名妇女和残疾人通过就业脱贫

除了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山东还积极挖掘一些传统文化技艺的新内涵,通过创新推出新产品,焕发新的活力,从而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壮大。

今年,山东省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山东手工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以非遗或传统技艺为基础培育手工业。

清晨,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府尹亭已经进入紧张的制作中在R&D车间,新推出的新产品十二生肖黄铜印章正在小批量试生产整齐摆放在展示柜上的可爱版造型,都很精致,圆润,栩栩如生

这款产品上的纽扣是十二生肖的形状,可以当挂件或者钥匙扣,迎合了现代年轻人的口味该公司的R&D经理张志伟介绍,根据大数据分析和消费者的需求对产品进行整理,然后开发和推广产品

中国篆刻历史悠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今,借助互联网销售平台,篆刻有了新的生命力目前,孔子银鸽的篆刻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每年从这里寄出的印章超过1000万枚去年销售额近2亿元,成功入选山东手工优选100家名单

在曲阜钱琳社区,孔子银鸽指导和帮助社区40多位老篆刻工匠开设网店,为社区居民提供了800多个就业岗位,有效带动了就业和增收。

中国地方民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宋表示,传统手工艺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代代相传的创造力和艺术审美,饱含着中华民族地方生活的文化密码它们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融入现代生活时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友情合作